给排水系统虽常被视为 “幕后工程”,却直接关系到实验室的点点滴滴,
实验室给排水工程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:
一、设计阶段
实验室用水与饮用水源的混淆是给排水系统建设中的一大痛点。一旦实验用水渗入饮用水系统,将严重威胁到实验人员的健康。因此,在设计和安装过程中,我们必须确保实验用水与饮用水的完全隔离。
水点布局不合理、排水系统容量不足,实验台、仪器设备的水槽位置未根据实验流程规划,导致使用不便或交叉污染风险。 建议提前规划水点位置,化学实验室主排水管径不小于DN75;合理规划给排水管线的走向,设置储水设施,平衡用水高峰与低谷时段的水量供应。
二、材料方面
普通PVC管道用于酸碱废液排放时易被腐蚀,导致泄漏或污染。 优先选用PP、PVDF或HDPE材料,强酸废液建议使用PP管道,选用耐腐蚀阀门(如UPVC或PTFE材质),并定期检查更换。
给水管道布局不合理,易与实验室其他设施产生冲突,影响空间利用与美观度。若管道穿越精密仪器区,漏水风险威胁仪器安全;穿越防火区域,还可能破坏防火分隔,埋下安全隐患。材质选择不当,管道易被腐蚀、老化,如普通塑料管在长期输送高温、酸碱溶液等特殊水质时,易变形、破裂,造成漏水事故。
给水管道应沿墙、柱、管道井等隐蔽位置敷设,避开贵重仪器与遇水易损物品。在安全要求高的实验室,尽量采用暗装方式,并在控制阀门处设检修孔,方便维护。管材选择上,生活给水管宜选耐腐蚀、安装方便的塑料管、铜管等;循环冷却水管则推荐使用钢管,因其承压与耐久性更佳。
三、排放问题
实验室废水成分复杂多样,化学废水中含各类酸碱、重金属、有机溶剂;生物废水则有病原微生物、生物毒素。若未分类收集处理,直接排入市政管网,不仅污染环境,还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。部分实验室缺乏专业废水处理设施,仅简单中和酸碱废水,忽视重金属、有机物去除,导致排水水质超标。
设置分类排水系统,配置中和池、沉淀池或专用废水处理设备。酸碱废液需中和后排放,生物实验室废水需灭菌处理,对于特殊有毒有害废水,可采用专业废水处理设备,如活性炭吸附、膜分离技术,确保废水达标排放。
四、环境方面
在空气洁净度要求较高的实验室中,地漏的设置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。尽量减少地漏的设置,采用独立的给水系统供应实验用水,排水立管不应穿过空气洁净度百级、万级的实验室。排水立管穿越其他实验室时,不应设置检查口,以避免对实验室环境造成污染。
给排水管线的布置直接影响到后期的维修和改造工作。如果管线布置不合理,不仅会增加维修难度,还可能影响实验室的整体布局和美观度。
实验室给排水系统的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,需要充分考虑实验室的实际需求和潜在风险。只有在设计、选材、安装、设备配套以及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严格把控,才能确保给排水系统的稳定运行,为实验室的科研工作提供可靠的保障。
实验室给排水系统,从设计、材料、施工到维护,需重点注意:
合理规划水点布局与管道容量;
选用耐腐蚀、防泄漏材料;
分类处理废水并符合环保标准;
定期维护检查,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